- · 《心脏杂志》期刊栏目设[01/26]
- · 《心脏杂志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心脏杂志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清远男子心脏“破大洞”,多学科联合巧手“补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一个多月前,49岁的邓先生突发心梗并发巨大室间隔穿孔,出现胸痛、胸闷气促、头晕等表现,情况一度十分危险。所幸的是,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MDT(多学科诊疗模式)团队的不懈
一个多月前,49岁的邓先生突发心梗并发巨大室间隔穿孔,出现胸痛、胸闷气促、头晕等表现,情况一度十分危险。所幸的是,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MDT(多学科诊疗模式)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利用ECMO(体外膜肺氧合技术)辅助循环,患者接受了巨大室间隔穿孔修补术,手术成功。近日,邓先生病情逐渐好转,已康复出院。
据悉,这是清远地区首例巨大室间隔穿孔修补术,这类手术对术者及其团队水平要求较高,此次抢救的成功和手术的顺利开展,标志着清远市人民医院在心脏危重患者救治方面又迈上了新的台阶,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
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MDT(多学科诊疗模式)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患者接受了巨大室间隔穿孔修补术,手术成功。
心脏穿孔3.5厘米,ECMO辅助治疗
1月30日傍晚时分,邓先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,伴有气促,于是到当地医院就诊。医生检查后考虑他患了“急性心肌梗死”,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后,邓先生症状有所好转。由于邓先生病情较为危重,医院当天就将他转至清远市人民医院。
患者到达清远市人民医院急诊后,急诊立即开通绿色通道,迅速、有序地进行各项检查。
“患者当时面色苍白,呼吸、心率加快,以及各项指标都提示患者已经出现心力衰竭、心源性休克。”该院心血管科三区主任医师夏旭说,心肌梗死的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,会伴有不同程度或阶段的血流动力学改变,其中心源性休克是心脏出现心力衰竭的严重阶段。
然而,更让人担心的是,患者的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提示,他的心脏室间隔有一个3.5厘米×2厘米的洞,即心脏室间隔穿孔。于是,医务人员迅速反应,启动ECMO团队,收入ICU一区进行治疗。
“超过3厘米的穿孔非常少见。”夏旭介绍,室间隔穿孔属于心脏破裂的一种,是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。在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破裂中,室间隔穿孔约占10%,发生率为1%-3%,发生原因是失去血液供应的心肌细胞坏死后,在血流压力的冲击下不堪重负而发生破裂。
正常情况下,心脏的左右心室是不相通的,是两个单独的“房间”,室间隔就是它们中间的“墙”。室间隔穿孔就像是墙上破了一个洞,左右心室就会相通,导致左心室的血液大量流入右心室。
“不仅加重左、右心室的负担,还会导致多器官衰竭。”夏旭介绍说,左心室的血液为全身的组织器官提供氧气,右心室的血液则是流向肺部,进行肺循环,但当左心室的血液大量进入右心室时,左心室泵出的血液就会减少,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血、缺氧。
室间隔穿孔这种并发症虽然少见,但预后极差,死亡的风险高。有数据显示,出现室间隔穿孔后,25%的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,50%在一周内死亡,80%在4周内死亡。
多学科联合,顺利完成高难度手术
一旦发生较大的室间隔穿孔,手术修补穿孔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。然而,手术时机的选择却成了“拦路虎”。
夏旭解释,由于当时患者处于急性心肌梗死期,其梗死面积仍未稳定,身体各方面指标差。如果在心肌处于炎症水肿的状态下立即急诊外科手术,不仅风险极大,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,不适宜立即手术治疗。
“等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,远期效果会更好,成功率也会更高,但如果在心肌水肿的状态下进行修补,风险大,伤口有撕裂的可能。”夏旭说。
由心外科、心内科、ICU、超声科、手术室等组成的MDT治疗团队经过反复讨论,充分考虑到手术的复杂程度及风险,和家属沟通后,决定利用ECMO技术进行心脏辅助治疗,保证患者全身重要脏器的血液供给,同时进行对症治疗,待病情平稳,顺利度过急性心肌梗塞期以及心肌水肿减轻后,再评估手术风险。
患者病情需要动态观察,在入院治疗大约两周后,医生再次评估,发现患者循环仍不稳定,给予ECMO支持仍无法撤机,考虑ECMO无法长期使用。MDT团队充分分析了患者的病情,认为患者心肌水肿的情况已较前减轻,病情也相对稳定,决定为他进行巨大室间隔穿孔牛心包补片修补术。
手术难度大,风险高。在术中发现患者的“破洞”并不规则,这时非常考验医生的缝补技术和经验。历经7个小时,手术成功。术后3天患者就顺利撤除呼吸机、拔除气管插管、撤除ECMO。经过恢复,患者病情逐渐好转,2月28日顺利出院。
文章来源:《心脏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xzzz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307/1710.html